2022-01-18 作者 :旋风数控网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广东双轴数控机床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广东双轴数控机床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洋海军的这组“远”字军舰分属于两个种类,“济远”“靖远”“致远”属于穹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则属于装甲巡洋舰。
装甲巡洋舰和穹甲巡洋舰的区分非常明显,简单而言,装甲巡洋舰就是军舰拥有”竖“甲,也就是军舰上的装甲是敷设在舰体的立面。而穹甲巡洋舰则是指军舰内部有一层甲板是装甲的,也就是军舰的装甲是平卧的。
这两种设计的出发点各有不同,两类军舰的大致发展历史和背景如下:
装甲巡洋舰(Armoured Cruiser)
“经远”装甲巡洋舰两视线图,侧视图上军舰中部的阴影是铁甲堡区域,其前后和水线相交的黑线条为装甲甲板。
装甲巡洋舰这一舰种最早问世于 1870年,当时俄国海军建造了名为“海军上将”(General Admiral)的一艘大型巡洋舰,十分前卫地为这艘军舰安装了当时主要是主战军舰――铁甲舰才拥有的水线带装甲,由此开启了装甲巡洋舰这一舰种的历史。此前对海军强国而言,巡洋舰只不过是辅助军舰,根本不会设想使用这种军舰参加主力会战,因而认为航速、续航力才是巡洋舰设计的重点,防护则在其次。而装甲巡洋舰出现后,意味着一些海军不强,财力有限的国家,可以用购买巡洋舰的价格,获得近似于铁甲舰防护能力的军舰,而这类军舰也具有参加主力会战的实力。北洋海军的“经远”“来远”舰属于标准的装甲巡洋舰,2舰的防护样式采用了类似于“定远”级贴铁甲舰,在1894年甲午黄海海战中,“经远”舰遭受日方“吉野”等四艘优势巡洋舰的长时间围攻后才沉没,侧面显现了装甲巡洋舰的强大生存力。
穹甲巡洋舰(Armour Deck Cruiser)
英国穹甲巡洋舰“梅尔塞”(H.M.S Mersey),图中阴影之上的黑色粗线条表示的是穹甲,可以看到穹甲一直纵贯全舰首尾,这是穹甲巡洋舰的标准设计样式。
穹甲巡洋舰今天习惯称为防护巡洋舰(Protected Cruiser)。得名自独特的装甲防护样式,为弥补无防护巡洋舰生存力过弱的缺陷,使巡洋舰在局部冲突中具有一定的防护能力,1876年英国尝试在新造的巡洋舰“康莫斯”(H.M.S Comus)上增加了一种特殊的装甲。不同装甲巡洋舰模仿铁甲舰的防护形式,“康莫斯”是在军舰内部的要害部位――轮机舱上方,增设了一层带有厚度的平面甲板,即装甲甲板。其理念是,巡洋舰的轮机舱等要害部位通常设计得高度低于水线,敌方炮火无法直接命中这里,敌弹往往是击穿了上层的船壳板或者甲板,从上方坠入轮机舱,此时在轮机舱上方铺设一层带有厚度的装甲甲板,就能抵御住攻击。同时,装甲甲板两侧的船舷,还可以设计煤舱,抵挡或渐弱敌弹命中后的破坏性。
一层装甲甲板的重量无疑要比水线带装甲或铁甲堡轻得多,采用这一设计后,巡洋舰拥有了必要的防护力,而吨载又不会变得过大,同时能保持住其快捷的航速,因而在英国舰船设计界内颇受推崇。
清末中国英式穹甲巡洋舰“海圻”的横剖图,黑色粗线条标出的是装甲甲板的外形。
在实用中,英国军舰设计界发现,装甲甲板位置低于水线时,倘若敌弹击中或穿透水线,即使装甲甲板能抵御住敌弹的攻击,但是水线处的弹洞一旦引起大量进水,很容易出现装甲甲板上部被水淹没,最终导致军舰倾覆。另外,随着动力系统技术的日益发展,军舰的锅炉、蒸汽机越造越大,锅炉安装位置必须在水线之下这条要求已经越来越难遵照,而锅炉、蒸汽机的高度一旦高过水线,平面的装甲甲板势必提升,敌弹可以直接从水线处射入机舱,此时依靠平面装甲甲板抵挡来自上方落弹的设计理念就称为空谈。
随之,一种新的装甲甲板设计形式诞生。新装甲甲板不采取单纯的平面甲板,而是一种横剖来看是两侧坡面、中间平面的穹顶状甲板,因而在中国得名穹甲。中间部位的平甲提起到了水线之上,而两边的斜甲落至水线下。如此,因为中央部位高出水线,即使水线处破损进水,也无法很快淹没高出水线的装甲甲板的顶部,军舰仍能保持较大的浮力。而装甲甲板两边斜伸至水线之下,与船壳板相连,倘若水线附近被敌弹穿透,装甲甲板的斜面部分刚好起到抵御作用,即“以斜度拒弹,以穹面界隔漏水”。最初因为考虑到减轻重量,穹甲甲板只覆盖了军舰中部的机舱等要害部位,1884年阿姆斯特朗公司为智利建造穹甲巡洋舰“埃斯梅拉达”(Esmeralda)时,将穹甲延伸到了军舰首尾,保护整个军舰的水线部下方,使得穹甲巡洋舰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北洋海军的“致远””靖远“是标准的英式穹甲巡洋舰。而购买自德国的”济远“则是德国模仿英式的穹甲巡洋舰。
德式穹甲巡洋舰“济远”横剖图,用黑色阴影标出的是其龟甲状的穹甲甲板,可以注意其高度低于吃水线,正因为此,英国著名舰船师怀特对”济远“的设计曾提出严厉批评,认为其属于一种不完善的穹甲巡洋舰。
题主提到的五艘军舰均属于巡洋舰,不同的是致远、靖远和济远属于穹甲巡洋舰,而经远、来远属于则装甲巡洋舰。其中致远和靖远属于同一级的英式穹甲巡洋舰,而济远则是德式的穹甲巡洋舰。他们的区别会在接下来的部分讲到。
(图片来源:北洋海军舰船志 陈悦著)
首先介绍的是装甲巡洋舰。从外形或者排水量上看,我们很难将穹甲巡洋舰和装甲巡洋舰区分开来,他们的区别就在图中的那一圈加粗的黑线——铁甲堡。众所周知,铁甲舰的特点是高防护高火力低机动性,而标准巡洋舰的设计思路是牺牲防护在换取高航速。(需要注意的是,在1894年,驱逐舰这个名称还未出现,发挥相似作用的船只在当时被称作远洋鱼雷艇。)而装甲巡洋舰就是德国设计师尝试融合铁甲舰和巡洋舰二者优点的尝试。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在本舰的锅炉、弹药房等重点区域用一圈装甲围起来。从而加强其防护性,相似的设计也被用在定远级铁甲舰上。这也是装甲巡洋舰最显著的特点。
接下来要讲的是穹甲巡洋舰。提到装甲,我们往往会首先想到舷侧的装甲,但是这里要讨论的却并非舷侧装甲,而是甲板。所谓穹甲巡洋舰,全称应该是使用了穹甲甲板的防护巡洋舰。这与前文提到的铁甲堡思路是不同的。那么到底什么是穹甲呢?简单来说就是李鸿章所言的“中凸边凹,形如龟甲”。而济远舰作为一艘德国穹甲巡洋舰,他和济远等英国穹甲巡洋舰的区别就在于穹甲的布置方式。德制穹甲是一个整体铸造的平滑拱形,而英制穹甲则是由三块直铁板铆接而成。通常认为,德制的穹甲防护能力比英制的高一些。
致远,济远,靖远属于穹甲巡洋舰,致远,靖远属于致远级,济远原为定远级铁甲舰三号舰,但由于经费不足改为穹甲巡洋舰,成为德国工业史上第一艘穹甲巡洋舰,经远来远同属于经远级,经远级是济远优化设计的升级版,加装水线带装甲,当时被誉为小铁甲舰,战场生存力更强。
甲午战争时即使南洋水师和福建水师全部参战,也无法改变战争结果。
首先说一下,福建水师自中法战争时遭到重创,此后再未重建,只有一些旧式炮舰和运输船,战斗力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这个问题主要是考虑南洋水师参战会对战争结果有什么改变。
在晚清筹建海防时,虽然规划了南洋、北洋两支近代水师。不过因为财政紧张,经费困难,清政府实际上大力建设的只有拱卫京畿的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的经费远远无法和北洋水师相比。所以南洋水师的主要军舰大多是自造。
而当时国内的造船工业落后,相比国外同期军舰要落后一些。加上历任南洋大臣中大多比较守旧,在建设南洋水师时考虑以退守长江,配合炮台防御为主,因此这自造的军舰又选择了较为轻便灵活的巡洋舰。
到甲午战争前夕,南洋水师的主力军舰共有“开济”、“南琛”、“南瑞”、“镜清”、“寰泰”5艘2200吨级的旧式巡洋舰和1480吨的“保民”号旧式巡洋舰。
这6艘军舰不要说和“定远”这样的铁甲舰相比,就是和北洋水师的“致远”等防护巡洋舰都相差甚远,其综合战斗力大约只相当于北洋水师的“超勇”、“扬威”,日本海军的“筑紫”、“葛城”等舰相当而已。而这些军舰在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中,都属于二线军舰,日本海军在主力决战时都没考虑让它们上场,可见战斗力之差。
除了技术水平上的差距之外,南洋水师的训练也没法和北洋水师相比。日本海军部在战前对北洋水师和南洋水师水兵进行的评估认为,北洋水师的水兵技战术水平要优于日本海军,而南洋水师则根本无法比拟。
而且因为经费不足,南洋水师军舰的保养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水兵数量也严重不足。这么一来,南洋水师有限的战斗力又打了几分折扣。
当然,如果在黄海海战前,南洋水师的6艘主力舰就北上参战,那么对于北洋水师来说还是有一定帮助的。毕竟这6艘军舰加起来也有1万多吨吨位呢,起码可以牵制一下日本海军的二线部队。不过也仅此而已,对于战争的结果来说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广东双轴数控机床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广东双轴数控机床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