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8 作者 :旋风数控网 围观 : 0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肇庆数控火焰切割报价表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肇庆数控火焰切割报价表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明太祖朱元璋,自1368年建立大明朝起,到1644年灭亡,明朝共享国276年。
朱元璋的子孙后代,有276年的时间,进行繁衍生息。有人曾大胆推测,在明朝灭亡前,朱元璋的实际后裔人数,最多可达百万之巨。
即使是保守估计,万历三十二年,即公元1604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记载的宗室人数是8万多人。明代徐光启根据当时明朝宗室已有的繁衍速度,总结出了规律,即30年左右增加一倍。以此推测,到1634年,明朝宗室人数大概在16万余人。到了1644年,即使最保守的估计,前十年仅增加了4万余人,朱元璋此时后裔的人数也已经多达20余万了。
朱元璋有这么多的后裔,从概率上来说,不管怎么搜捕,屠杀,也是很难被斩尽杀绝的。更不要说,还有非常多的因为没钱贿赂明朝户部官员,根本就上不了玉牒宗谱的朱元璋后裔了。虽然这一部分,被饿死了不少。
因此,朱元璋的后裔,虽然历经了李自成、张献忠和满清的数次大清洗,还是有人顽强的将血脉传承了下来。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考虑到子孙繁衍,为了防止名字重复,专门制定了取名、命字的规定。他给24个儿子的后代世系,各拟定了20个字,每个字为一世。三字姓名,姓都是朱;中间的那个字,就从世系表规定的20个字中取;而最后一个字,则按照“火土金水木”的顺序来定偏旁。
比如,燕王朱棣一脉,燕王朱棣的儿子就分别取名朱高炽、朱高煦(繁体字是火字旁)、朱高燧、朱高燨等。
朱元璋后裔,除了一部分确信被杀,大部分都失踪,没有了记录。这一部分失踪的朱氏后人,应该是隐姓埋名,隐居山林、田园了。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史书上有记载,传承下来的朱元璋后人。
国姓爷郑成功占领台湾之后,一部分朱氏宗室投奔了台湾。台湾失陷后,宁靖王朱术桂不愿做亡国奴,自尽殉国。朱术桂无子,经过清朝廷允许,过继了益王朱怡镐之子朱俨珍为嗣子。史书记载,朱俨珍被遣回大陆,并在1693年被清廷安置在了河南开封杞县。朱俨珍的后裔也就定居于此。
宁靖王朱术桂有了嗣子,而益王朱怡镐,应该还是有其他儿子在世的,只是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
另外,宁王(朱棣曾答应宁王朱权平分天下,而有名的宁王朱宸濠曾发动了宁王之乱,为王守仁,即王阳明平定)的一部分后裔,在明朝灭亡后,避居江西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清末之时,他们还修订了《江西八支朱氏宗谱》,并被妥善的保管至今。
清朝入关之后,对明宗室实行了血性的屠杀政策,直到康熙七年,即1668年,圣祖玄烨才下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阴谋、阳谋用太多,就会没人信了,朱元璋的后裔根本没几个应声的,还是安心过自己的日子。因此,康熙查访了很久,也没找到一个朱元璋的后人。
一直到了雍正二年,即1724年,世宗胤禛才正式在汉八旗旗人中,查访出了一名叫做朱之琏的明朝宗室后裔。朱之琏的祖父在明朝灭亡时,投降了清朝。传到朱之琏时,已经做了三代旗人,而清朝大局已定,雍正为了收买人心,削弱反清复明的势力,加封朱之琏为世袭一等延恩侯,并正式加入了汉白旗旗籍,负责奉祀明孝陵。
上图为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照片。
这位一等延恩侯朱之琏的爵位,共传成了十二代。最后一代延恩侯朱煜勋,在清朝灭亡后,还继续领着溥仪的俸禄,直到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之后,延恩侯朱煜勋也不知所踪。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朱元璋在册后裔有15.7万人,这是我们现在能掌握的明朝官方最晚的一次皇室人口统计资料。到1644年明朝灭亡,总人数只会多不会少。
明朝276年,共封了87个亲王,近千个郡王。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前,明朝在全国有34个亲王,还有被废的齐王、宁王、辽王、伊王、徽王等亲王家族后裔。这些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分布较广,人数众多。
秦王后裔
明末逃过一劫的主要有三类人:
一是远支宗室。
到明末,有的分支已经传到第十一代,不但与朱元璋血缘隔得太远,与朱元璋封的第一代亲王血缘也隔得太远,早已沦为衣食无处着落的穷苦人,这些人在明末并非是起义军劫掠的对象,所以这部分人在明末大多得以幸存。
二是被废除的亲王宗室。
被废的齐王、宁王、辽王、伊王、徽王等亲王家族后裔,人数也很多,这些亲王家都是在嘉靖年间之前被废除的,因为废除的早,所以平民化的也比较早,做的孽也就少,这部分人在明末也大多数得以幸存。比如著名画家八大山人朱耷就是南昌的宁王后裔。现在第一代宁王墓的周边就有宁王后裔守墓。
宁王后裔八大山人
三是南方的宗室。
长江以南的宗室包括江西的鄱阳县的淮王家族、南城县的益王家族,因为地处南方,自始至终没有受到过李自成和张献忠农民起义军的袭击,清军打过来也没有那么快,这几个家族的子孙得以有比较从容的逃亡时间。比如末代益王还逃到广州抗清,益王家族在明末的旁支有一千多人,当时危难时机,只好四处逃生,如今江西南城县附近就有不少益王家族的子孙。
益王后裔墓
如今朱元璋的子孙到底有多少人?没有人统计过,也无法准确统计。据了解,以家族群定居下来的也有不少,比如开封、济宁、南城、南昌、兰州、邵阳、长治等等地方都有。有人估计,除了在明末已改姓的,目前朱姓的朱元璋后裔还有20-40万人。
朱元璋给子孙取名居然用元素周期,他的后代上至农民下至总理?如果要说依据,查血脉可能不现实。也只有家谱,可以作为参考了。
一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从出生要经历取名,从成长要经历繁衍,那么国家的更替会给后代人带来什么?
尤其是那些背井离乡皇室血脉,他们又是以什么样的身份生存在社会中间的呢?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朱元璋在册后裔有15.7万人,这是我们现在能掌握的明朝官方最晚的一次皇室人口统计资料。到1644年明朝灭亡,总人数只会多不会少。
明朝276年,共封了87个亲王,近千个郡王。到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前,明朝在全国有34个亲王,还有被废的齐王、宁王、辽王、伊王、徽王等亲王家族后裔。这些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四川、江西等地,分布较广,人数众多。
而朱棣登位之后,给后世子孙留下一道圣旨,“天子守国门”当然崇祯帝也很好的遵循了这一点。李自成打到北京城之时,崇祯帝不愿意投降选择上吊向祖宗谢罪。而为了避免后宫遭受李自成的欺辱,因此嫔妃、公主甚至是皇子都被处死。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生活在宫廷中高贵的皇族已经彻底在当时消失殆尽。而在《鹿鼎记》中曾经出现出一个公主的角色,自称是崇祯帝遗留的公主。是否是真,这不得而知。但是也从这方面得知,当时崇祯帝确实是亲手屠杀了整个皇宫中人。从皇帝嫡系一脉上来说,朱元璋已经没有了后人。
他们这一支朱氏后裔曝光后,很多人不信服。但是他们有证据。第一件证据是族谱,里面人的取名方式和朱元璋当年规定的一样,都是最后一字用五行偏旁。
第二件证据就更有力了,是一副朱元璋的自画像,并且已经鉴定为真迹。现在已经被收到国家博物馆中。有了这两样东西,这群居民可以确定是朱氏后裔。
所以说,朱元璋是有后人的。另外,不管怎样,希望这个身份不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困扰。
大明太祖朱元璋17岁父母双亡,25岁以小和尚身份投军。17年后,开建了大明皇朝。洪武帝的后宫有后妃22人,育有子女42人,其中皇子26人。他以五行用字作为儿孙的名字偏旁循环使用,并钦定了诸王的后世辈分。到明朝尤其后来的南明灭亡时,皇明贵胄遭到了清朝的追杀,但依然有不少皇家血脉通过改名换姓变辈分等方式得以延续。福垊就说三支最典型的:代王的后裔、崇祯帝的后裔及永历帝的后裔。
代王的后裔——延恩侯
1374年8月25日,明太祖第十三子朱桂出生,5岁时封豫王,15岁就藩于大同,改封为代王。明太祖钦定代王的辈分为“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1724年二月,雍正帝找到汉军镶白旗男爵皇明代王后裔朱延<木赦>,按二王三恪制(所谓灭人之国不绝人祀也)封其嫡孙朱之琏(按辈分应该是鼎字辈,按规定名字偏旁为火)为一等延恩侯,世袭罔替。然而他享受的待遇可比山阳公刘协差远了,不能着明服,不能行明正朔,但他们非常忠心,清朝灭亡后,也忠心耿耿。也许明朝其他族裔看不起他们,甚至不承认他们吧。末代延恩侯是朱煜勋,当年袁世凯称帝三揖三让时,第二个问的就是延恩侯要不要称帝重建大明啊?延恩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崇祯帝的后裔及永历帝的后裔
明太祖为明太宗(明成祖)钦定的字辈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崇祯自杀后,其子也遭到了清廷的追杀,史载皇四子永王在康熙卌七年(1708年)被灭门于山东汶上县。可上世纪末在贵州省遵义市巷口镇苦竹桠村,有一名邹代清的老人自称是明太祖第17世孙(福垊认为应该是21世孙他有明朝的尚方宝剑、一方亲王印还有家谱为证。
他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明末,李自成攻入北京。永王在忠臣邹之麟、太监小赵的护送下。一路南下,隐居在偏远的贵州一个小山村过平凡人的生活。为了感恩和安全,永王与邹之麟假装是父子,永王改名为邹启贵。为了感恩太监,邹启贵称他为赵恩公。
永历帝的长子悼愍太子朱慈爝、次子怀愍太子朱慈䇅先后在逃亡中失散,流落民间。长子后裔据说在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县级),次子后裔在桂林、肇庆一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肇庆数控火焰切割报价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肇庆数控火焰切割报价表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